close
西斯汀禮拜堂 Cappella Sistina 2009/06/23 Day 7

走過連接梵諦岡美術館 與 西斯汀禮拜堂的甬道.. 準備進入這同為宗教與藝術的殿堂.
就在進入 西斯汀禮拜堂 的門口看到這塊大大的告示牌.

( 意思就是 不准照相.錄影. 保持肅靜. 從這裡摔下去... )
看到這麼大的告示牌.. 也預料到裡面會有 管理人員 ( 瑞士衛隊 ? )..
所以在門外就開始把單眼相機收進相機包裡..
沒想到.. 一轉彎從西北側祭台旁的門進入禮拜堂裡. 卻是一幅意料之外的景像~
整個禮拜堂裡擠滿了觀光客. 雖然沒有人大聲喧嘩. 還是相當嘈雜..
為數眾多的觀光客何止照相而已. 還不時有閃光燈在各個角落裡閃耀著~
幾位穿著淺藍色軍裝襯衫的管理人員 及穿著黑色西裝外套的人員 (瑞士衛隊?)
站在前方的祭台上怒目而視. 但是似乎是無可奈何..
既然如此.. 只好馬上把相機重新拿出來. 也開始大照特照~
這種機會想來也不是常有. 不照白不照~
從門口一進入禮拜堂.. 大概都會看到這幅景象..

走到祭壇之前 當然要趕快回頭欣賞 大師的最終遺作 "最後的審判"

看著這幅畫.. 不禁想起 丹.布朗 在 "天使與魔鬼" 裡的描述.
... 那是一幅五十呎高的作品, 令人驚駭地描繪出耶穌基督將人類分為義人與罪人, 並將罪人擲入地獄.
有人被剝皮,有人被焚燒.甚至於還有個米開朗基羅的死對頭被畫上驢耳坐在地獄裡.
法國小說家莫泊桑曾寫道: 這幅畫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無知運煤工替流動遊藝團的摔角場所畫的布幕....
看著實際的畫作.. 我暗道: 其實也沒那麼誇張啦...
畢竟是米大師花了九年時間來完成的. 藝術價值依然不可小覷.
更詳細的介紹 --> 維基百科之 最後審判 篇
而正上方的穹頂畫. 更是 米開朗基羅 大師 的巔峰之作 "創世紀"

這幅巨型壁畫創作於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期間,歷時長達4年多。畫面面積達14x38.5平方米,
畫題均取材於《聖經》的開頭部分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為《神分光暗》,
《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
《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畫面由以上9幅中心畫面和眾多裝飾畫部組成,共繪有343個人物。
經過30年後,教宗保祿三世 又聘請米開朗基羅創作了 最後的審判.
所有的觀光客都是抬頭仰望 穹頂的畫作..

順帶一提.. 牆上的布幔也是壁畫..
禮拜堂末端的穹頂..

創世紀畫作全景

這是 A民用拍到的照片組合成的. 本來是想用軟體來合成. 沒想到因為拍攝的角度.軟體組合不了.
只好用小畫家剪貼一下.. 大家就將就著看吧~
最富盛名的 " 創造亞當 "

創造夏娃.

逐出伊甸園.

更詳細的介紹 --> 維基百科之 創世紀 篇
兩側牆壁的繪畫.大概都是以新約聖經為題材吧..?
這些畫的名氣大大不如 創世紀 及 最後的審判.. 找不到甚麼具體的資料...
這幅畫是哪個故事背景不太清楚.
遠方的建築物很像是 佛羅倫斯的 洗禮堂. 兩側的建築又很像凱旋門...
靠近禮拜堂末端的講壇..

從禮拜堂後面看前方的祭台.. 背景就是"最後審判" 的地獄部分..

到處是閃閃發光的相機 LCD..
從禮拜堂後端看到的全景.

後方的門及隔牆..

禮拜堂後面的壁畫..

最後. 從東南側的門離開. 對禮拜堂的最後一瞥..

從這個通道出去. 就通往 聖彼得大教堂 旁的中庭

有看過電影 "天使與魔鬼" 對這條走道應該還有印象吧.
來自世界各地的樞機主教 要進入西斯汀禮拜堂選舉下一任教宗.
就是從樓下的大廳魚貫地從這條通道走上來.. ( 回顧請看 --> A民fun電影之 天使與魔鬼 )
另一個角度看這條神聖的通道..

至於觀光客.. 就走這邊的通道吧~

從這邊出去是一座戶外樓梯.通往 聖彼得大教堂 旁的中庭.

而我們下一個要參觀的. 就是 聖彼得大教堂 !!
全站熱搜